布里兰特·曼多萨,这个擅长通过平凡人物刺穿社会,划开一个整体,拉开一个侧面,让你看到一个现实群像的菲律宾导演。
布里兰特·曼多萨先后以《按摩院》、《强强》、《男孩看见血地狱》等多部影片闪耀各大电影节,被世界影坛所熟知。
这次,他的新作《罗莎妈妈》提名69届金棕榈奖,并把女主角贾克琳·乔斯捧为了戛纳影后。
影片发生在马尼拉的底层居民街道,警察局,女主角罗莎的小店铺,多为狭小、局促的空间;
《罗莎妈妈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断缩小,不断舍去,不断以微小的切口进入庞大的社会。
为了营造各种“小”,影片采用了手持摄影,杂乱的人群,晃动额镜头,闷热潮湿的天气,罗莎的整个世界都处于风雨缥缈的不安中。
天降大雨,他们狼狈的躲进出租车,眼看要到家,司机却不愿进入狭窄的居民街道,他们被迫冒雨回家。
镜头此刻死死的跟住了罗莎的背影,观众以罗莎的视角,看到了整个底层居民的街道。
那些人物在主角的视角下活灵活现,充满了真实感。庞大的信息量一下子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,观众理解的主动性被很快勾出。
老公在楼上嗨药,她却需要照顾四个孩子,打理这个小铺,外面多数人都欠着她的钱,她也喜欢到处用以物换物的方式赊欠被人钱。
提前的埋伏,警察进入小屋,搜索证据,缉拿罗莎和她的老公,然后压着两人,靠着武力离开了街道。
警察进行缉拿的场景在手持摄影的表现下,张力十足,氛围感扑面而来,在狭小的屋内,一群人看似乱做一团,其实各司其职。
找毒品的警察,负责缉拿的警察,审问的警察,准备私藏证据的罗莎,保护着孩子的父亲,一切都井井有条。
他们公开诱惑罗莎,让他们给钱消灾。当他们知道罗莎一家没有钱时,他们让罗莎供出上家,以大鱼弥补他们的损失。
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,影片的每个场景都在人物的动作中被塞得满满当当。
这边一位警察还在擦汗,那边一个警察就开始给罗莎唱白脸,让她成为“叛徒”了,而另一位警察正在超乎混入警局的小孩跟班出去买烟酒。
整个警局没有一点威严秩序,仿佛菜市场一般,人蛇混杂,每一个人都充满着最原始的欲望。
男人的妻子很快来到警局,她只能拿出5万元,加上男人包里的10万,还差5万,这笔赎金落到了罗莎一家人的身上。
故事由此进入第二幕,罗莎的三个孩子来到警局,在父母的提点下,准备各自找亲戚或者朋友,筹齐这笔钱。
但在刻意塑造的镜头下,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混乱与肮脏,其隐喻着导演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。
上了大学的女孩到处找到亲戚借钱,遭受了各种白眼和辱骂。穿梭在街道时,她滑到在了旁人刚泼出洗碗水上。
原来,那个男孩为了救出自己的哥哥,出卖了罗莎,一开始找罗莎买货不过是警察引蛇出洞的安排。
《罗莎妈妈》把生活不断琐碎化,通过碎裂的镜面,从各个方面给展示了这个城市,以及这个社会。
对此,胖哥认为,《罗莎妈妈》的镜头对准的本来就不是人物,而是这个城市,这个社会。
布里兰特·曼多萨把镜头当做了武器,刺穿的正是这个社会的表面,他表现人物的方式虽然浅尝即止,但力道依然猛烈。
一次是罗莎被捕后,去往警局的路上;一次时罗莎最后筹集到了剩余的4000元,在街边停留片刻时。
她看着一家人,努力维持着生活,经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店铺,这一刻她内心复杂。
《罗莎妈妈》触及到了贫穷的部分原因,罗莎家庭的悲剧,铤而走险的根源绝对是贫穷。
在这个街道上,胖哥第一次看到了人群失去希望的表情,那种无力感消磨着他们的意志。